資料夾:阿美族美食


靠海的阿美族人,傳統上就有捕魚的習慣,到了日治時期,又大量地引進了相關的捕魚工具與技巧,例如八卦網(tafokol)、魚槍(pacing)等等,因此沿岸的漁撈活動漸增。當今許多出外打拼工作的阿美族人,仍然喜歡選擇在都會區的海邊居住或工作,或是在假日時呼朋引伴地前往海邊,搭個遮陰的帳棚,便可以在海邊待上一整天,所有的食物也都可以在海邊取得。這種沒有聞到海的味道會活不下去的生活,正是海洋之子,阿美族人的生活寫照。 海所提供的養分滋養了身材相對高大的阿美族人,阿美族的男人幾乎都是潛水高手,也大多是海洋獵人;而女性也不惶多讓,大多可以輕易地辨識藏匿在潮間帶礁岩中的各式各樣海貝與海草。這些各種不同種類的魚、海貝、海螺、到各式各樣的海草,都是阿美族人獵取的食物來源。海洋之子憑藉著與海的親密關係,利用最自然的方式,親自進入海洋之中,取得生命的養分。這種使用潛水的自然天賦方式,並不使用機器大量捕撈的方式,僅僅取得所需要的部分。這樣一來,一方面並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;另一方面也使得阿美族人保持著與海的親密感。海洋不僅僅是屬於漁民的權力,也是屬於每一個阿美族人的天地,這是阿美族屬於海洋的智慧。 阿美族對於野生可食動植物的知識相當豐富,光是可以辨認出來的可食野菜植物種類就超過200種以上。 阿美族人常戲稱自己是「吃草的民族」,相當貼切地反映了阿美族人的飲食習慣。在各式各樣的野菜中,「十心菜」是最大的特色,也就是有十種吃食植物嫩心的菜色,例如黃藤心、林頭心、芒草心、月桃心、檳榔心、台灣海棗心…等等。此外,經常食用的野菜包含山萵苣(sama)、昭和草(飛機菜,hekoki)、龍葵(tatokeng)、麵包果(faciru’)、鳥巢蕨嫩葉(lokot)、過溝菜蕨嫩葉(pakoh)…等等。除了野菜之外,其他如醃生肉(西勞,silao)也是相當大的特色。「西勞」可以分為獸肉與魚肉醃製兩種,是配飯的最佳聖品。此外,蝸牛、螃蟹、青蛙與溪蝦也都是阿美族人愛吃的食物,尤其是蝸牛與青蛙,更被認為有醫療上的效果。鹽巴是阿美族人烹調食物時最重要的調味料,任何食物只要有鹽巴就夠了,愛用鹽巴也是阿美族人飲食生活的特徵。 阿美族人在喝水方面,相當喜愛喝湯以及冰(冷)水。不論是野菜、魚類、或貝類,通常都會被拿來煮湯食用,而非像漢人以煎、炒、炸為主。在喝水方面,與漢人喜愛溫水或熱茶不同,阿美族人一般喜歡喝冰的白開水,並無如同漢人認為喝冰水易使身體不適的概念。至於飲酒方面,阿美語「酒」的古名詞為”linkalawan”,是「淨水」或「仙水」之意,為昔日阿美族人舉行各種祭祀時使用的法寶之一,後來因為製酒技術越來越發達,才改稱為「阿霸(‘epah)」。酒在家裡的存在,象徵祖靈與家人共處一室,顯見酒在阿美族社會中的神聖地位。阿美族人喝酒時有個特色,聚會時,大部分不自己倒酒給自己喝,而是使用一個杯子,由年紀較輕的人負責輪流倒酒給年紀大的人喝,並且在敬酒時,敬酒者需要右腳頓地,酒杯由下往上遞給被敬酒者。從這樣的飲酒模式中便可以見到「阿美族以年齡與世代的階序原則」,也顯現出酒的神聖性。除了酒作為阿美族文化中神聖的象徵物之外,檳榔在阿美族社會中也佔有重要的祭祀與生命象徵意義,例如婚禮或其他祭儀都常使用檳榔作為象徵物。婚禮中的檳榔一定要用一叢未分割的檳榔作為婚禮的禮物,象徵家族的開枝散葉與人口的興旺。檳榔除了在祭儀尚有其象徵意義外,也是阿美族人的生活嗜好品,而檳榔樹本身更提供許多生活上的功能需求,舉凡蓋屋與製作食物容器等等。 以上的食物來源,一般可以區分為自己生產,和非自己生產的。自己生產的包含耕作、飼養等;非自己生產的則包括採集、漁獵、交易、和餽贈。早期阿美族人的主食以小米為主,到了後期由於水稻的大量耕種,而主食轉為白米(細節請看下一節﹕生產模式)。到了當代,實際上遇有婚喪喜慶宴會或祭儀活動時,則多以糯米飯為主食。阿美族的飲食文化,在當代趨向以健康為消費導向的社會中,變成許多追求健康自然飲食的食客所追逐的飲食文化。例如原本在只有在花蓮台東一帶才能在市場買到的鳥巢蕨嫩葉(lokot)、過溝菜蕨(pakoh),目前在西部的許多餐廳中變成相當昂貴的一道菜,又例如龍葵,被認為是退火的好食材,現在也是許多餐聽必備的菜色。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反而進入健康消費時代下的寵兒,而阿美族人吃的文化也跟著阿美族人的移民,而來到都市。目前在各地的都會中,都有許多以阿美族飲食文化為號召的原住民主題餐廳,將傳統阿美族飲食的文化傳遞開來。
以後看到我就叫老大